小雲、小吉、小關節
記得兒時,有一套非常受歡迎的日本卡通片「IQ博士」,片中的主角,小雲和小吉的造形和舉動都非常吸引,他們除喜歡玩糞便外,小吉喜歡吃鐵,而小雲又可以把頭部作三百六十度旋轉。小時候的我曾極力嘗試,但終不成功把頭作360轉動。
造物主對脊骨的創造很細緻,每一節椎體間靠椎間盤聯繫,並附有前後縱向韌帶固定,且左右兩旁各有一小關節 (Facet Joint),呈向後傾斜,上下互為緊扣。這種設計,除了可以使脊骨們彼此依靠,不易滑落,也可讓每節脊骨有一定程度的活動空間,在靈活運用和保護穩定中取得平衡。
以往已跟大家分享過有關「椎間盤外移」的資訊,但其實脊椎兩旁的「小關節」出現問題的機會也很高,這就是「小關節錯位」,也是我們俗稱的「瞓嚟頸」(Wry Neck) 或叫落枕。
「小關節錯位」通常比較突發,常見於早上起床後,患者想抬頭或轉動頸部時,隨即感到劇烈痛楚,猶如觸電般,叫頭頸動彈不得。也有少數朋友,因頸部的動作太突然或過大,導致錯位現象的形成。脊椎小關節樓上跟樓下的關節面,在正常情況下,應彼此相對;但當錯位出現時,關節面的位置不正確,以致活動幅度明顯受到限制;且錯位的小關節受到壓力時,就是頸部昂後或向出問題的一方轉動和傾側時,痛楚會明顯加劇,導致頸肌肉不由自主地收緊,引發痙攣,最終叫已錯位的小關節鎖得更牢固,難於解拆。臨床上,患者多因捱更抵夜或體力勞動後,以致頸肌疲弱;當夜間睡覺時,偶有轉動身體,改變睡姿,但因疲弱的肌肉缺乏協調和配合轉換動作的能力,最終讓成錯位的出現。
治療「瞓嚟頸」並不困難,只要使用適當的手法治療,把小關節復位,再配合舒緩的電療,把痙攣的頸肌肉放鬆便可。但近年,「瞓嚟頸」的求助者有明顯增加的趨勢,工作繁忙和生活緊張故然是其中的因由,但更大的原因,可能是智能產品的普及和應用。長時間低頭專注手機或平板電腦的屏幕,叫頸肌肉在不知不覺間被勞累;這種潛移默化式的勞損,等「中伏」後才醒覺,可能已經太遲了;但更諷刺的,是大部份受害者還是「後知後覺」,甚至「不知不覺」。
除非你的頸椎擁有像小雲般360轉動的能力,否則還是好好愛惜它,在應用智能產品時,選擇適當的姿勢,並間歇暫停休息,避免頸肌肉勞損,免得「硬頸」出現時叫自己受苦。